在生命科研领域,单细胞研究正成为揭示细胞异质性、解析疾病机制的核心手段。然而,从肿瘤组织到神经元等复杂样本中获取高质量单细胞悬液,长期面临细胞活性低、解离损伤大、样本利用率低等技术瓶颈。上海净信推出的温控型全自动单细胞悬液制备仪JX-CKSM-4WK-B,以智能温控技术与微流控剪切系统为核心,重新定义了单细胞制备标准,为肿瘤研究、神经科学、细胞治疗等领域提供了高效、精准的解决方案。
传统制备之困:细胞活性与数据可靠性的双重挑战
单细胞悬液制备的复杂性源于生物组织的异质性。例如,肿瘤组织因细胞间连接紧密、纤维成分复杂,手工研磨易导致细胞膜破裂,释放的胞内酶引发二次损伤;而神经元等脆弱细胞对温度波动敏感,酶解过程中温度超过±2℃即会显著降低细胞活性。此外,开放式操作环境增加了样本交叉污染风险,手工制备的效率低下且重复性差,不同操作者制备的悬液中细胞团占比差异可达30%以上,严重影响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。
传统方法制备的单细胞悬液,细胞活性常低于70%,且表面抗原保存完整率不足80%,难以满足单细胞测序对样本纯度的要求。尤其是神经元样本,高温或机械剪切力过强会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,直接破坏后续空间转录组分析的准确性。
温控型全自动单细胞悬液制备仪JX-CKSM-4WK-B:三大核心技术破解“脆弱样本”难题
1.智能温控:精准控温,守护细胞活性
单细胞悬液制备仪设备内置高精度PID温控模块,可实时监测并动态调整酶解体系温度,控制波动范围在±0.1℃以内。针对神经元等低温敏感样本,其低温保护模式可在4℃条件下完成解离,避免高温导致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。例如,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海马体神经元分离实验中,该技术使细胞活性提升至94%,远超传统方法的70%,且细胞表面抗原保存完整率超过90%,为后续空间转录组分析提供了高质量样本。
2.微流控剪切:层流状态下的温和分离
传统机械研磨依赖高速旋转刀片,易产生局部高温与剪切力不均问题。JX-CKSM-4WK-B采用微流控芯片设计,通过微通道控制流体动力学,可使细胞在层流状态下自然分离。配合高密度氧化锆剪切磁珠,设备可在15-30分钟内完成组织到单细胞的转化,细胞死亡率降低至5%以下,满足10x Genomics单细胞测序平台的捕获要求。
3.全封闭自动化流程:从样本到数据的标准化管控
单细胞悬液制备仪设备搭载触控屏与智能操作系统,用户仅需将样本放入独立样本舱,选择预设程序即可自动完成剪切、消化、过滤、洗涤等工序。封闭式的设计避免了人为操作引入的污染风险,同时支持多通道并行处理在CAR-T细胞治疗研发中,该技术可使T细胞分离效率提升60%,且全程符合GMP规范要求,加速了细胞治疗产品的商业化进程。
温控型全自动单细胞悬液制备仪的应用场景:
1.肿瘤研究:实验设备可从10mg临床穿刺样本中快速分离出高活性单细胞,结合单细胞RNA测序技术,成功绘制了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、B细胞、巨噬细胞的亚群图谱,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精准用药提供了生物标志物。
2.神经科学:低温保护模式与温和剪切技术结合,能够成功从小鼠脑组织中分离出高活性神经元。结合空间转录组技术,研究者定位到与记忆衰退相关的特定神经元亚群,为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研究开辟了新路径。
3.细胞治疗:在CAR-T疗法研发中,实验设备通过缩短细胞逆境时间,使T细胞存活率提升至90%以上,显著降低了批次间差异。
此外,温控型全自动单细胞悬液制备仪的高效、精准、可重复的制备流程,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,更通过降低人为误差,使不同实验室的数据具有可比性。据统计,使用该设备后,单细胞测序成功率提升至95%,且实验重复性显著提高,对不同批次样本的细胞团占比差异控制在1%以内。
综上,传统单细胞悬液制备面临细胞活性低、污染风险大等难题。上海净信温控型全自动单细胞悬液制备仪JX-CKSM-4WK-B,以其智能温控、微流控剪切和全封闭自动化流程三大核心技术破局,有效解决了手工制备效率低、数据波动大的实验痛点,显著提升了实验制备的效率与数据的可靠性。